(一)竞赛名称
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与媒体学院奖暨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与媒体创意设计大赛
(二)竞赛目的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与媒体学院奖暨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与媒体创意设计大赛活动将围绕三个“新”(新的办学制度、新的评价体系、新的学科和专业布局)形成高校新文科发展新格局、新气象,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文科人才的学术活动;是共同探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型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大学生创业孵化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学术活动;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理念,积极推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新形势,促进辽宁地区域经济文化创新发展的学术活动。
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与媒体学院奖暨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与媒体创意设计大赛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贯通,空前扩大了动漫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拓展了动漫教育的内涵。大赛旨在提高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与教师的创意灵感,促进大学生动漫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创新起到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策划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就要先从培养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创新思维活动来培养创新思维。在“枫叶优体”杯设计大赛中,学生们完成一项艺术设计过程,正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更是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过程。通过该设计大赛,使学生了解把握创业创新思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技术与市场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促进
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的新需求。该大赛项目,着眼于培养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需要,并且关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该竞赛项目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价值、精神、能力等知识的灌输和传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本领和综合素质,促进创新创业教学的实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本届竞赛的比赛项目设置,组织形式、进程安排、培训安排、竞赛过程管理等。
(一)参赛对象与要求
参赛对象:
学生组参赛人员为辽宁省各高等院校在校全日制大学生均可参加。教师组参赛人员为辽宁省各高校在职教师。
参赛要求:
1.学生创作团队中动态叙事类不超过5人,静态叙事类不超过2人,交互叙事类不超过3人;在报名表创意小组名单和报名签字一栏中按第一至五的作者顺序填写。每件作品的指导老师,不得超过2人。
2.教师创作团队中动态叙事类不超过5人,静态叙事类不超过2人;交互叙事类作品不超过3人;在报名表创意小组名单和报名签字一栏中按第一至五的作者顺序填写。
3.所有参赛者均须以所在院校为单位团体报名参赛。学校未审核通过即默认为不参加评比。
(二)竞赛内容与方式
1.大赛分为两个赛道(学生赛道)
(1)学生赛道(在校学生):
A类动态叙事:1.剧情动画;2.商业动画。
B类静态叙事:1.漫画、连环画;2.绘本、插图;3.创意产品(包括动漫雕塑、玩具设计、产品设计等)
C 类交互叙事:1.虚拟现实设计(包括AR、VR、MR等);2.游戏设计;3.信息可视化(包括网页设计、手机APP设计、数字出版等);4.艺术与科技创新设计(包括元宇宙艺术、交互装置、沉浸式影像、机械装置等)
(三)竞赛规则
1.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与媒体学院奖暨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与媒体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聘请高校和动漫企业界专家组成“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作品学院奖评奖委员会”,负责制定《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作品学院奖评奖办法》和对参赛作品的评审工作。
2.为了扩大受益面、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学院奖采取一次参赛、一次审核、一次评审的方式进行。即首先由各自团队自行在平台报名并上传作品,各学校选定时间进行资格审核,审核后由组委会邀请全国专家进行获奖评审,最终由辽宁省大学生动漫作品学院奖暨辽宁省大学生动漫创意设计大赛奖组委会颁发证书。
(四)竞赛日程
(竞赛于2024年12月27日开始报名,竞赛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12月30日。
报名方式:参赛团队需在大赛平台报名并同步将相关作品内容上传至百度网盘,网盘链接填入报名表(网盘链接务必设置为永久有效)。如有问题请与组委会联系。
(五)组织形式
由竞赛主办及承办单位共同组织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由竞赛承办单位负责竞赛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由组委会聘请专家组织成立竞赛专家委员会,负责竞赛的评审工作。